
百 年 大 計 , 教育為本。“十三五”期間, 順慶區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, 大力實施科教興區和人才強區戰略, 加快教育均衡化、優質化、多元化步伐, 持續加大各中小學校及幼兒園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, 努力打造老百姓“家門口”的好學校, 實現了從“有學上”到“上好學”的目標。
化解“大班額” 新(改、擴)建18所學校
12月7日上午, 古樸典雅的南充五中青龍山校區傳來朗朗讀書聲, 整個校園被書香縈繞著。記者步入校區,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大型孔子雕塑, 一幢幢灰白相間的中式風格建筑坐落有序,寬闊的校園操場、翰墨飄香的教學大樓、 標準現代的田徑場、條件優越的學生公寓,各種配套設施科學布局。
隨著城市骨架的不斷拉大,南充五中育英校區的有限容量已經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學生人數, 新建的青龍山校區極大地緩解了城區學校大班額和適齡學生“就學難”的問題。
近年來, 順慶區不斷優化城區學校布局,合理配置教育資源,通過新建或改擴建學校、 科學劃片招生、推進集團化辦學等措施,擴容量、增學位、消除大班額。該區共新(改、擴)建涪江路小學清泉校區、 府荊小學、 佳華路幼兒園、 延安路幼兒園等18所學校。一所又一所現代化學校相繼建成, 一大批薄弱學校通過改、擴建,實現華麗嬗變。
集團化辦學 共享優質教育資源
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,優質教育資源在老舊城區相對集中、分布不均,如何讓適齡學生在“家門口”享受優質教育成為家長普遍關心的問題, 更是順慶區委、 區政府長期牽掛的民生大事。
2018年3月, 西華師大附小鳳鳴校區動工, 于2019年9月1日正式啟用,鳳鳴校區的投用極大緩解了白土壩片區適齡學生在“家門口”享受優質教育的壓力,也讓西華師大附小“一校一品”的教育成效初顯。
2014年,順慶區委、區政府決定將原南充八中與南充五中全面整合,建設南充五中城南校區,實現集團化辦學, 停止五中高中招生,擴大初中招生規模,提高初中教育質量,目前,南充五中形成了一校三區辦學格局。
一枝獨秀不是春, 百花齊放春滿園。近年來,順慶區深入實施“品牌培育戰略”,積極探索“名校+弱校”“名校+新校”的集團化辦學模式, 進一步均衡了教育資源的服務水平。
“截至目前,全區已組建了五星小學、南充五中、南充七中、西華師大附小、涪江路小學、南充高中6個公辦教育集團, 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和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放大,辦學水平明顯提升,集團化管理日趨成熟。”順慶區教科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 該區還探索了城區學校與農村學校“聯盟”,逐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, 區內學校與區外學校“聯姻”,實現資源共享,優勢互補。
提升教育質量 大步邁進教育強區
“教師是教育的第一生產力,抓住了教師的發展,就抓住了教育發展的根本和關鍵。”順慶區教科體局黨委書記、 局長王定華介紹,近年來,順慶區堅持“名師引領、全員培訓、時間淬煉”工作思路,大力實施教師能力素質提升工程, 培養了一大批未來脊梁和領軍人物。
2017年以來,順慶區先后在各區屬學校組建區級名師工作室13個,名校長工作室1個,培養全國模范教師1名,省級名校長、名教師4名,“嘉陵江名師”12名,“嘉陵江名校長”6名,“果州名師”34名,“果州名班主任”20名,“果州名校長”14名,分別給予表彰獎勵和深度宣傳, 以名師為核心, 引導教師團隊整體發展,9000名教師就近接受專業化培訓。
順慶區大膽重構課程體系、創新辦學模式、鍛造教育品牌。目前,已連續17年獲得全市教育綜合質量評價一等獎, 成為川東北唯一的“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區”,擁有17個城鄉教育發展共同體、18個跨區域教育聯盟、46所國省特色示范學校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