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綠色戎裝貼著消瘦的身體,飽經風霜的臉上布滿了深深的皺紋,頭發早已斑白,嘴唇隨著牙床凹了進去,雙眼卻炯炯有神……11月1日,在順慶區延安巷的一個四合院,記者見到了87歲的抗美援朝老兵羅萬坤。
保家衛國 18歲奔赴前線
“雄赳赳,氣昂昂,跨過鴨綠江;保和平,衛祖國,就是保家鄉……”就像歌中唱的那樣:1951年4月,18歲的羅萬坤積極響應“抗美援朝,保家衛國” 的號召, 毅然決然參軍入伍,奔赴前線參加抗美援朝戰爭。
“我是二炮手,職責是瞄準,調整方向和角度。 那時的戰場上,炮聲震天動地,耳朵一天都是嗡嗡作響,嚴重的時候雙耳還會被震出鮮血,說話根本聽不清。”回憶起70年前抗美援朝的戰爭歲月,現在有些耳背的羅萬坤顯得異常興奮,腦海里縈繞著槍林彈雨的難忘場面,話語滔滔不絕。
羅萬坤回憶, 剛跨過鴨綠江時, 他就感受到了濃濃的戰爭氣息,頭頂上經常有敵機盤旋。部隊要求白天不能有炊煙、 晚上不能有明火,每走一步都要萬分謹慎。最難忘的是翻越大雪山, 山陡路滑,有些同志因體力不支摔倒了,依然又咬著牙站起來, 克服重重困難,才翻過了雪山。
“戰場上的條件太艱苦了,只有面粉,在鍋里炒熟,然后隨身攜帶,餓了就拿出來,一口炒面一口雪就著吃。” 羅萬坤告訴記者,雖然當時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,但朝鮮戰場的艱苦條件, 還是超出了他們的想象。
“我們大部分糧食車隊都遭炸毀了, 朝鮮人民軍送來了煮熟的土豆。”羅萬坤回憶,因為天氣寒冷,土豆都被凍成了“磚塊”,根本咬不動, 戰士們就把土豆放在懷里焐熱后,勉強吃下肚。由于物資匱乏,長期吃不到蔬菜,很多志愿軍都患了夜盲癥,下午4點多就看不見了, 大家就互相攙扶著前行,就這樣一次次勝利完成任務。后來,祖國送來了魚肝油,患夜盲癥的戰友們的病情才得到了好轉。
敵人偷襲 兩位戰士當場犧牲
“美軍的飛機,一轟炸就是一整天, 轟炸次數最多的一天轟炸了100多次!” 羅萬坤回憶道,為了避開美軍戰機轟炸, 他們都是晚上行軍, 白天隱蔽在山溝里或坑道內,行軍時盡量穿樹林,走山路,繞小道,無論雪地行軍有多困難,都不走公路。
“曾經一起戰斗的兄弟,在一次次執行任務的過程中, 很多都英勇犧牲了。” 羅萬坤告訴記者,有一次, 他和兩位戰友運送糧食回陣地, 在河邊休整時遭遇敵人偷襲,兩位戰友當場犧牲。
“我還記得,有兩匹戰馬往前線運送彈藥, 腸子被炸出來,我們就用手給填回去, 綁上繃帶,繼續完成任務。”羅萬坤說,如果沒有這兩匹馬成功運送彈藥,那一仗會打得更艱難。他抱著犧牲的想法上了朝鮮戰場,卻幸運地活著回到了祖國,還過上了安詳的晚年生活。“為了祖國和人民,我的很多戰友永遠留在了朝鮮,他們才是真正值得敬佩的英雄!”
|